大侠文学 > 穿越小说 > 史事讲将 > 第631章 洪武文臣——刘琏 胡翰 宋慎等
  刘琏,字孟藻,浙江青田人,刘基之长子,词旨高雅。而运思深挚。著有自怡集一卷,《四库总目》行于世,江西布政司右参政,为胡惟庸党所胁,堕井死。

  刘三吾,初名昆,后改如步,以字行,自号坦坦翁,湖南茶陵人,仕元为广西静江路副提举。以茹瑺荐授左赞善,累迁翰林学士。刊定三科取士法,为御制《大诰》、《洪范注》作序。三十年主考会试,以会试多中南人,坐罪戍边。建文初召还。不久即卒。

  胡翰,学博无所不究,为文章明洁简峻,论议出人意,款句洒然,不落坌俗之态。雅好泉石,幅巾短杖,著书以自乐。有劝之仕,剧谢之。太祖聘致,授衢州教授,预修《元史》。初学古文于吴渊颖菜怜,宋潜溪攻举于业,移书招之同学。

  宋慎,浙江浦江人。宋濂长孙,明朝政治人物。宋慎原为仪礼序班,与其祖父宋濂、叔宋璲共同在内廷为官。宋慎因胡惟庸案牵扯并被诛杀,家族贬至茂州。其在职期间勤政爱民,体恤当地的老百姓,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,死后被当地人民所纪念,在一些史书有其资料记载。

  叶兑,字良仲,号四梅先生,别号归根子。浙江宁海县纡岸人。元末明初名儒。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献计,建议“北绝察罕,南并张士诚,抚温台,取闽越,都金陵“之方略,称“一纲三目之天下大计“。

  陈兆先,元末明初将领,陈野先从子。郭天叙、张天祐率军进攻集庆,由于民兵统领陈野先叛变,郭天叙、张天佑两人战死。不久,陈野先亦被民兵所杀。陈野先死后,其子陈兆先纠集先父余部残兵屯驻方山。与元将蛮子海牙成犄角之势,以窥太平。翌年,朱元璋率诸将再次挥师进击集庆,陈兆先率部众对垒。朱元璋擒获陈兆先,收降其部众3万余人。太祖以其兵备宿卫。感帝大度,效死力,后在鄱阳湖之战中战死。追赠颍上郡侯。

  陈宁,明太祖朱元璋时有御史大夫,后因胡惟庸案被杀。

  曾鲁,明初藏书家、学者。字德之,一作得之。新淦人。年仅七岁时,就能默诵《五经》,一字不漏。稍稍长大后,博古通今。大凡数千年国体人才,制度沿革,他没有不知道的。以文学才华闻名于当时。曾鲁率领里中豪杰,聚集少壮保卫乡里。准备牛和酒,开陈顺逆。众人都遵守约束,没人做不道义的事。人们称他居住的乡里为君子乡。

  陶凯,字中立,自号“耐久道人”,浙江临海人。出身寒微,聪颖好学,常以诗文书画交友,颇负盛名,被誉为当时文坛之首。深得朱元璋赏识,被朝廷征召,官至礼部尚书,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,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。

  韩政,睢人。尝为义兵元帅,帅众归太祖,授江淮行省平章政事。李济据濠州,名为张士诚守,实观望。太祖使右相国李善长以书招之,不报。太祖叹曰:“濠,吾家也,济如此,我有国无家可乎!“乃命政帅指挥顾时以云梯炮石四面攻濠。济度不能支,始出降。政归济于应天。太祖大悦,以时守濠州。

  王宗显,自号怀隐道者,其生平里贯欠详。据载著有《医方捷径》,又名《医方捷径指南全书》,其中主要为药性、功用及救急方剂等。现有多种刊本。

  王祎,字子充,号华川,义乌来山人,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。幼从祖父王炎泽学,后师事柳贯、黄溍。游燕京,上八千言书论时政。危素、张起岩举荐于朝,未被纳用,遂归隐青岩山著书,名声日盛。朱元璋率部攻取婺州,祎应召,被任为中书省掾史。进《平江西颂》,朱元璋大喜,说:“吾固知浙东有二儒,卿与宋濂耳。学问之博,卿不如濂;才思之雄,濂不如卿。”授江西儒学提举司校理,累升侍礼郎,掌起居注。出任南康府同知,抚定创残,收廪贤士,南康得以安宁。朱元璋召议即位礼,因所陈不合上意,出为漳州府通判。上疏建议“忠厚以存心,宽大以为政”,“浙西既平,课敛当减”。召修《元史》,与宋濂同为总裁。书成,升翰林待制,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,教皇太子经学。

  奉诏书往云南招谕梁王把都归顺。六月,抵云南,申明利害,梁王本有降意,适元残部遣脱脱至,约梁王联兵抗明,胁迫梁王杀祎,次年十二月遇害。建文初年,追赠翰林学士,谥文节。正统中,改谥忠文。学有渊源,为文醇朴宏肆,浑然天成,条理不爽。著作有《大事记续编》、《王忠文公集》及《重修革象新书》。

  高启,江苏苏州人,元末明初著名诗人,在文学史上,与刘基、宋濂并称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,又与杨基、张羽、徐贲被誉为“吴中四杰”,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“明初四杰”,又与王行等号“北郭十友”。字季迪,号槎轩,平江路长洲县人;洪武初,以荐参修《元史》,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,受命教授诸王。擢户部右侍郎。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,获罪被诛。高启曾为之作《上梁文》,有“龙蟠虎踞”四字,被疑为歌颂张士诚,连坐腰斩。有《高太史大全集》、《凫藻集》等。

  郭镇,开国初功臣武定侯郭英之子,卒,赠营国武襄公。伯父子兴亦以开国公封巩昌侯,追封陕国宣武公。姑高庙妃,二女弟为辽、郢二王妃。镇以勋戚子弟,姿貌洁修,仪止详谨,朝谒之际,太祖属目。洪武己巳,选尚永嘉公主,时年甫十七。郭镇好学,工诗,熟于礼度。每命练兵总事,恭勤不懈。帝即位,命赏辽东兵,事竣,还,中途疾作,至今不能朝。帝令医治,勿痊,卒于赐第。辍朝三日,殓葬皆遣官赐祭,诸王亦遣祭奠。定襄伯登者,镇侄也,国朝一门为公侯驸马伯者,惟郭氏云。以中军都督府事宋晟充总兵官,镇守甘肃。

  云奇,南粤人。明初宦官。守西华门内使。据其《墓碑铭》载,胡惟庸在府中伏兵甲,请太祖到府中观井涌酒泉,云奇预知胡惟庸谋逆,力阻太祖行驾,被误认为无礼,死瓜槌下。太祖追赠某监左少监。嘉靖时追赠司礼太监。

  胡观,字明远,安徽凤阳人。明都指挥佥事。幼时随曾祖父迁居万全右卫,“土木之变”前后,曾随杨洪镇守芦沟、紫荆等地,屡有战功。智擒喜宁(详见《江福》所述)时,曾力歼敌方首领火力、火孙。

  毛骐,安徽定远人,字国祥,与王濂同里。太祖自濠引兵趋定远,骐扶县令出降。太祖喜,留与饮食,筹兵事,悉当意。取滁州,擢总管府经历。典仓廪,兼掌晨昏历,稽将帅之失伍者。从渡江,擢兵省郎中。是时太祖左右惟善长及骐,文书机密,皆两人协赞。寻授参议官。征婺州,命权理中书省事,委以心膂。俄病卒,太祖亲为文哭之,临视其葬。子骧,管军千户,积功擢亲军指挥佥事。从定中原,进指挥使。滕州段士雄反,骧讨平之。捕倭浙东,斩获多,擢都督佥事,见亲任,尝掌锦衣卫事,典诏狱。后坐胡惟庸党死。

  邓镇,宁河王邓愈子,虹人。初嗣卫国公,改封申国公,以征南副将军平永新龙泉山寇。再出塞,有功。其妻,韩国公李善长外孙也,善长败,坐奸党诛。

  郭景祥,濠州人。与凤阳李梦庚皆从朱元璋渡江,主管文书,辅佐谋议,分别担任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。一同被调往浙东分省,不久,又同时被调入,担任大都督府参军。

  金朝兴,巢人。淮西乱,聚众结寨自保。俞通海等既归太祖,朝兴亦率众来附。从渡江,征伐皆预,有功。克常州,为都先锋。复宜兴,为左翼副元帅。平武昌,进龙骧卫指挥同知。平吴,改镇武卫指挥使。克大同,改大同卫指挥使。取东胜州,获元平章刘麟等十八人。

  许瑗,字栗夫,江西乐平名口村人,是著名《文献通考》作者马端临的外甥。陈友谅带领水师,大举进犯,包围了太平府城。城内只有三千士兵,但由于众志成城,防守严密,陈友谅攻打了一个月,城池仍安然无恙。不幸,连降大雨,护城河河水暴涨,攻城船只随之升高,陈友谅乘夜深人静之机,命令士卒把楼梯从大船尾部搭上城楼短墙,潜入城内。许瑗偕同花云、王鼎率领众将奋力巷战,无奈寡不敌众,终于被敌擒住。被捕以后,他们仍抗骂不屈,最后壮烈牺牲。当地百姓怀念他在世功德,偷偷收集许瑗遗骨、埋葬在凌火高台下。

  京剧《战太平》叙述的就是这个悲壮的故事。不久,朱元璋收复了太平,追赠许瑗为大中大夫、轻车都尉、高阳郡候,并在太平府衙右侧建祠祭祀。为了纪念许瑗,太平知县庞尚鹏又在祝圣殿西侧,建起了“忠臣祠”,题匾是“开国忠臣”。

  周颠,明无名字,人以为颠,遂名。建昌人。举止非常,言语髯髴,人呼颠仙。善写真,尝自写貌于皇城五凤楼上。初乞食南昌,后不知所终。《明史本传》、《画史会要》、《名山藏》,在金庸名著《倚天屠龙记》里,周颠是明教五散人之一。

  铁冠道人,元末明初道士。名中,一作白中,字景华,又字景和,号真常,字涵素。以春秋应举不第,遂放情山水,遇异人授太极数,谈福祸于咫尺之间,神验非凡。壬寅,明太祖下豫章,邓愈荐祖师于帐前,召问兵事,遂如预言,后居都下数年。一日无故自投大中桥下,借水遁而去,后潼关守奏云,某日祖师策杖出潼关而去,正其投水日也。建文时复见于金陵,做歌曰,莫逐燕,逐燕自高飞,高飞入帝畿,皆如所卜有靖难之事矣。后授前于二周洞微,与张三丰、冷启敬、于梓人、赵原阳、张景忠、陈立兴为方外友。祖师为人狷介寡合,稍涉伦理事,辄语他,言类佯狂乱。生平戴一铁冠,故世称铁冠真人,著有《鸿钧元文》,《玉景秘旨》,《皇极体要论》,《元元真书》,《洞玄秘要》。市传《透天玄机》为祖师著,非也,或有传《铁算心易》为祖师著,更非也,传说是刘伯温的师傅,隐居华山,他传给刘伯温的是“天文地理、奇门遁甲、阴阳顺逆、星斗分野,并推测中华外夷一切吉凶及一万五千年三元劫数”。

  梅殷,明朝大臣,字伯殷,归德下邑人。汝南侯梅思祖从子,天性恭谨,能骑马射箭。娶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,以驸马都尉封荣国公,任山东学政。精通经史,堪为儒宗。梅殷深得明太祖信任,太祖遗诏称其“老成忠信,可托幼主。敢有违天者,汝讨之。靖难之役起,建文帝命殷充总兵官镇守淮安,募兵四十万,抵御朱棣。为奸人所害,加谥荣定,以长子梅顺昌为中军都督府佥事,次子梅景福为旗守卫指挥使。

  李祺,明初开国功臣、韩国公李善长之子,尚娶明太祖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,封为驸马都尉。《明史》记载:李祺,功臣子,帝长婿,颇委任之。四方水旱,每命祺往赈济。

  欧阳伦,进士出身,朱元璋的女婿,娶安庆公主,因“数遣私人贩茶出境”牟取暴利而被朱元璋赐死,年39岁。

  孙炎,字伯融,应天府句容人。身材魁梧,跛一足,谈辩风生,雅负经济。元末与丁复、夏煜游,有诗名。朱元璋下金陵,从征浙东,以功历官池州同知、华阳知府、行省部事,为朱元璋召致刘基、章溢等。总制处州时,会苗叛,与知府王道同、元帅朱文刚同被擒杀。炎时年四十,追赠丹阳县男,谥“忠愍”。朱彝尊《静志居诗话》称其诗“谲处似李长吉,质处似元次山”。《明史》有其传。

  杨基,元末明初诗人。字孟载,号眉庵。原籍嘉州,大父仕江左,遂家吴中,“吴中四杰”之一。元末,曾入张士诚幕府,为丞相府记室,后辞去。明初为荥阳知县,累官至山西按察使,后被谗夺官,罚服劳役。死于工所。杨基诗风清俊纤巧,其中五言律诗《岳阳楼》境界开阔,时人称杨基为“五言射雕手”。少时曾著《论鉴》十万余言。又于杨维桢席上赋《铁笛》诗,当时维桢已成名流,对杨基倍加称赏:“吾意诗境荒矣,今当让子一头地。”杨基与高启、张羽、徐贲为诗友,时人称为“吴中四杰”。

  杨宪,本名杨毕,字希武,太原阳曲人,明朝初年大臣,属浙东集团。朱元璋攻克建康,他投奔居幕府,掌文书。常出使张士诚、方国珍,因办事干练,为朱元璋亲信。任中书参知政事,二年迁左丞。他任中书省执政时,专决省事,罢去旧吏,更用亲信,杀侍御史刘炳、弹劾左丞汪广洋。后李善长劾其“放肆为奸事”,被朱元璋所杀。

  钱唐,字惟明,象山人。博学敦行。洪武元年,举明经。对策称旨,特授刑部尚书。二年诏孔庙春秋释奠,止行于曲阜,天下不必通祀。唐伏阙上疏言:“孔子垂教万世,天下共尊其教,故天下得通祀孔子,报本之礼不可废。”侍郎程徐亦疏言:“古今祀典,独社稷、三皇与孔子通祀。天下民非社稷、三皇则无以生,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。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,皆圣人也。然发挥三纲五常之道,载之于经,仪范百王,师表万世,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,孔子力也。孔子以道设教,天下祀之,非祀其人,祀其教也,祀其道也。今使天下之人,读其书,由其教,行其道,而不得举其祀,非所以维人心、扶世教也。”皆不听。久之,乃用其言。帝尝览《孟子》,至“草芥”“寇仇”语,谓:“非臣子所宜言”,议罢其配享。诏:“有谏者以大不敬论。”唐抗疏入谏曰:“臣为孟轲死,死有余荣。”时廷臣无不为唐危。帝鉴其诚恳,不之罪。孟子配享亦旋复。然卒命儒臣修《孟子节文》云。

  赵汸,字子常,休宁人。师事黄泽,受易象春秋之学。隐居著述,作东山精舍以奉母。召修元史,不愿出仕,乞还山。未几,卒。学者称东山先生。汸著有《东山存稿》七卷,《周易文诠》四卷,与《师说》、《左氏补注》、《春秋集传属辞》,并传于世。

  赵庸,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庐州人,明初军事人物。赵仲中弟。其早年和兄赵仲中镇守水寨屯兵巢湖,后归顺朱元璋。后升为参知政事,与俞通海、廖永忠等人进攻康郎山,后占领武昌、庐州、安丰、淮东、海安、泰州,升任中书左丞,进攻山东。兼任太子副詹事,后随大军攻破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。跟随常遇春北追元帝。后与李文忠攻庆阳、应昌。功劳本最大,但因在应昌私纳奴婢,不得封公,则为南雄侯。此后,平定福建、广东叛乱,斩首八千余人。与燕王朱棣出古北口,招降乃儿不花。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而被杀。

  孟善,字伯侯,享年69岁,武定府海丰县孝理村人。元末明初,元朝时在山东枢密院任职。朱元璋起兵,他叛元归降,跟随朱家父兄南征北战,屡建功勋,是明朝开国的功臣。朱元璋驾崩,燕王朱棣造反,他又随燕王起兵。在保卫河北保定一战中,他以几千人马战胜了数万政府军,晋升左军都督。朱棣获全国胜利后,他被封为保定侯,食禄1200石,赐世袭铁券,世代免除死罪。先代保定侯孟善自永乐元年起镇守辽东,七年召还时已经是须眉皓白,只因为这一条,在孟善去世之后,他对孟家可以说得上是恩宠有加。以庶子得封护卫指挥的,在一干侯爵子弟中,也只有孟贤这么一个。

  袁凯,字景文,号海叟,明初诗人,以《白燕》一诗负盛名,人称袁白燕,松江华亭人。任监察御史,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,伪装疯癫,以病免职回家,终“以寿终”。著有《海叟集》4卷。

  丁斌,明初开国功臣李善长外甥,与胡惟庸案的牵连是,最终导致李善长被夷三族的原因之一。

  丁玉,初名国珍,河中人。仕韩林儿为御史,才辨有时誉。吕珍破安丰,玉来归。随征彭蠡,为九江知府。大兵还建康,彭泽山民叛,玉聚乡兵讨平之。太祖嘉其武略,命兼指挥,更名玉。从傅友德克衡州,以指挥同知镇其地。复调守永州。玉有文武才,抚辑新附,威望甚著。进都指挥使,寻兼行省参政,镇广西。召为右御史大夫。四川威茂土酋董贴里叛,以玉为平羌将军讨之。至威州,贴里降。承制设威州千户所。平松州,玉遣指挥高显等城之,请立军卫。帝谓松州山多田少,耕种不能赡军,守之非策。玉言:松州为西羌要地,军卫不可罢。遂设官筑戍如玉议。会四川妖人彭普贵为乱,焚掠十四州县。指挥普亮等不能克,命玉移军讨灭之。帝手敕褒美,转左御史大夫。师还,拜大都督府左都督。】坐胡惟庸姻诛。

  徐贲,字幼文,南直隶毗陵人。后迁平江城北,自号北郭生,元末明初画家、诗人。吴中四杰之一,明初十才子之一。张士诚抗元,招为僚属。张士诚死后,俆贲与张羽避居吴兴。后被荐入朝,历任御史、刑部主事、广西参议,官至河南左布政使。大军征讨洮岷,以军队过境,犒劳失时,下狱。以“犒师不周”处死。

  詹徽,字资善,徽州府婺源人。父亲詹同官至吏部尚书、翰林学士;儿子詹绂官至尚宝丞。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个蓝玉案爆发,位居太子少保、左都御史、吏部尚书的詹徽牵扯其中,被杀,年六十。

  张昶,顺帝时为户部尚书,忠臣。元末,作为使者,招降朱元璋,反为朱元璋扣留。蒙元灭亡后,出仕明朝,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。然而张昶“身在江南,心思塞北”,写信托降人寻访在北元的儿子,被杨宪告发,伏法。

  张羽,元末明初文人。字来仪,更字附凤,号静居,浔阳人,后移居吴兴,与高启、杨基、徐贲称为“吴中四杰”,又与高启、王行、徐贲等十人,人称“北郭十才子”,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。官至太常丞,山水宗法米氏父子,诗作笔力雄放俊逸,著有《静居集》。【本章节首发大侠文学,请记住网址(https://Www.daxiawx.Com)】